读《悲惨世界》之感悟

作者: 时间:2015-12-22 点击数:

黑暗这片有光明,死亡中仍有生命。

——维克多·雨果

在合上《悲惨世界》最后一页时,我凝望那无尽虚空,看向那罪恶的深渊,那让人们生活得如此艰涩逼仄的囚笼,那黑暗背后无数只藤蔓般的黑手,人民变成被收买的奴隶,让人们无力抗争,但却依然阻挡不住人性内心深处爱与美的绽放。世间悲惨无数,其中必有火苗长存。

本书的背景雄浑厚重,这书中的各色人物演绎着各种命运,或伟大或低劣,或生存或死亡。雨果在那个世纪提出三个问题—贫穷使男子潦倒,饥饿使妇女堕落,黑暗使儿童羸弱。并用独特的视角全面的描绘了真实的历史和时政的弊端。本书的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前后变化,便是一种突破人性趋向神化的超越,让人不禁感叹爱的伟大,正如雨果所说:“只有爱,才能消灭世上一切的不幸。”

主人公冉阿让为了姐姐的孩子们偷了一块面包不幸被抓,即使是这样不得已的苦衷,出于生存本能而引发的“恶行”仍旧不能被当时的社会所允许,他们给了他一串号码,拷上了枷锁。遭受十九年牢狱的冉阿让假释后遭人白眼,成了丧家之犬,只有黑暗中无人听见的嘶吼,似乎这一生是打不赢的败仗,他仇恨这个仇恨他的世界,然而绝望时出现的米里哀主教收留了他,即使冉阿让趁他睡觉时偷走了他的银器被警察抓回后,仍没有揭露他,并拿出两个烛台对冉阿让说:“不要忘记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。”从上帝而来的生命影响了另外一个生命。冉阿让化名马德兰重新生活,在新的城市开了工厂成为富翁并因乐善好施被推选为市长。眼下又面临着一个彻底让冉阿让在他生命中彻底绝迹的机会---有一个人被当作冉阿让,即将进行审判。这是个绝佳的机会,也是对冉阿让重生后的灵魂一个莫大的试炼。已有这么多成就的他陷入矛盾,要不要纠正这个错误,冉阿让最终还是无法假装对那个无辜人的苦难熟视无睹,承认了真实身份并再一次入狱。是爱感化了冉阿让促使他成为善良的人。

冉阿让灵魂的又一升华是帮助了芳汀,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困苦女性的具体代表,被压迫的她卖掉头发和门牙,最后沦为妓女,坟墓般的阴暗气息让人心痛不已,冉阿让对芳汀的同情使他再次越狱,接回芳汀的女儿珂赛特,这个像是被磨盘碾压和铁钳撕裂的可怜小孩。在抚养珂赛特长大后,冉阿让对珂赛特有对女儿般的疼爱,又有对母亲般的依赖,甚至像对物品般想占为己有,她是支持他惊慌而单调生活的支柱,即使是这样,最后还是战胜了私欲,艰辛救出重伤的马吕斯让他们在一起,自己承担了抽走支柱和失去信仰的痛,最后在真相都揭穿后死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怀抱中。这个故事中的主人不在仇恨这个世界,所有的苦痛都将离他而去,去到一个没有枷锁的地方。

说不完对冉阿让形象塑造的多处描写,可能在雨果大师看来,最激荡的历史变革和一个苦役犯的内心风暴一样值得歌颂,冉阿让的灵魂在其内心深处的正邪战场中,在每一次鲜血淋漓的思考中步步升华,让我十分不解的是本书中的沙威警官,雨果对他的描述是,“这个神色严厉到几乎令人恐怖的人物,便是那一种使人一见心悸的人物”“他用直线式的眼光去理解这个世间最曲折的事物”他一生追捕冉阿让,在一次混进共产党起义队伍侦查中被抓,冉阿让并没有杀死沙威而是放走他,冉阿让用仁慈击溃了沙威一生秉承的信念,书中对沙威的心里描述无比细致精准,他一生中依据的所有原则在这个人的面前都无法存在。迄今为止,他是靠了盲目的信仰生活着,由此而产生一种黑暗的正直。现在这一信仰已经失去,所以这一正直也不复存在,这一击无疑是沙威无法承受的,登上高桥的沙威在苦苦思索中纵身跳入塞纳河。

《悲惨世界》中的战争也刻画的淋漓尽致,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时的悲壮凄美。八十岁的老人为了升起被排枪打倒的旗帜,最终牺牲。十一岁的流浪儿伽弗洛什替起义者收集弹药,在枪林弹雨中唱着嘲笑政府的歌,被扫射死亡。所有为命运为人民抗争的起义者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,除马吕斯之外全部阵亡。雨果说过,只有野蛮民族才会凭一战之功突然强盛,那是一种顷忽即灭的虚荣,犹如狂风掀起的巨浪。文明的民族,尤其是这个时代不会因一个将领的幸与不幸而有所增损,他们在人类中的比重不取决于一场战争的结果,常常是战争的失败,反而有了进步,少点光荣便多了点自由。放眼中国历史进程何尝不是如此,鼙鼓无声,理性争鸣。

我由衷希望大家可以看看《悲惨世界》这本书,不然你无法想象这部书在你生命里的影响将会怎样持续下去。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穷困,那么,这一类书籍就不是虚设无用的。

15鞋类 黄含慧

通讯地址:泉州轻工学院图书馆

电话:0595-36207887    

版权所有@泉州轻工学院 Copyright@2012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